据北京语言大学新闻网报道,7月14日,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益方率队到北京科技大学调研雄安校区建设情况。 座谈会上,黄益方副校长指出,北京科技大学“一校两区”总体规划和发展定位对北京语言大学雄安校区建设有着重要的学习经验和借鉴价值。 学校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与北京科技大学保持密切交往,认真汲取先进经验和做法,以雄安校区建设为重大契机,积极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具体要求,推动北京校区和雄安校区协同布局、协调发展。 这是继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等4所在京高校,首批入驻雄安新区后,又一所明确表示将到雄安建新校区的北京高校。 01多所在京高校,布局雄安 其实早在年10月,北京语言大学在印发的《北京语言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就已提到“考虑雄安新区办学计划”。 此外,北京邮电大学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按照教育部建设部署,推进雄安新区校区建设”;北京体育大学在年8月秋季学期工作部署会上表示,启动雄安校区规划筹建工作,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 自年,北京市教委宣布,北京将不再扩大教育办学规模,支持在京中央高校和市属高校通过整体搬迁、办分校、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向郊区或河北、天津转移疏解以来,多所北京高校为寻求自身发展,正加速离开市中心。外迁雄安正是一条重要的发展路径。 02校区面积翻倍,突破办学瓶颈 雄安新区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设立伊始便承担了“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重要职能。 今年年初,河北省发布了《关于印发河北省年省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通知》,涉及雄安新区的22个重点项目中,就包括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林业大学的雄安新校区建设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首批向雄安疏解的4所高校校区选址,集中在启动区东侧的第五组团北部,东西向一字排开。 在京原校址办学空间小是这4所高校的共同特点之一。迁至雄安给学校带来最大的收益就是,新校区面积均比北京校区面积至少翻了一倍。 其中,雄安新校区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北京交通大学,总用地面积约亩,是北京东西两校区面积总和的2.6倍;新校区面积相对最小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占地面积也达到约亩,是现有校区面积的2倍多。 新校区面积增幅最大的是北京林业大学,该校校本部占地面积仅为亩,亩的雄安新校区是现有校区面积的3倍还多。 办学空间扩大,对这些高校而言意义重大。 比如北京交通大学多年来一直受到办学空间问题的困扰。由于校园面积狭小,许多重要平台和项目只能在校外寻求发展空间。但校外租赁实验空间给相关科研工作开展无形中增加了诸多不便。 外迁雄安带给它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办学空间的拓展。在雄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启动会上,北京交通大学对外宣布,雄安校区未来将形成以新兴交叉学科为主体,优势特色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以及哲学与社会科学学科协同发展的综合学科体系。 教育用地严重不足也成为制约北京科技大学发展的瓶颈。《北京科技大学-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到,“学校现有在校生已达到人,而校园占地面积仅亩,导致教学实验用房不足,制约学校的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不仅是学校未来人才培养的主要承载地,也是学校前沿科学的重要研究基地,规划布局国家级大科学装置,致力于打造教学、科研与产业融合,多学科交叉的世界级创新高地。 根据学校规划,到年,雄安校区将具备首批名学生入驻条件,逐步完成存量学生疏解任务;到年,雄安校区的软硬件较为成熟,形成两个校区的良好局面;到年,逐步形成涵盖本-硕-博完整建制人才培养体系,完成学校规划建设目标,学校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同样,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建设对于学校全面突破空间瓶颈制约、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吸引高水平人才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总体规划方案,新校区将规划布局国家大科学装置,打造教学、科研和产业融合的世界级创新高地,为学校更好服务国家生态战略注入新动能。 03一校两区,协同发展 北京4所部委直属高校落地雄安新区备受瞩目的原因还在于,4个新校区未来都将成为各校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 据河北长城网消息,以上4所高校预计年完成一期工程,并于当年秋季对外招生,到年全部搬迁完毕。 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雄安校区年底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时,届时将满足名学生的办学需求。到年,北京科技大学雄安校区将具备首批名学生入驻条件,逐步完成存量学生疏解任务。一期工程结束后,两校区可迁入学生人数均占现有在校生人数一半以上。 根据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校区规划建设指挥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