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分析结果,将我国31个省份分为四类地区,并按照林下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设为第一至第四类地区。将本节所涉及的9个二级指标按照四类地区分组,并求不同类地区在每个指标上的平均值,进而分析不同二级指标对不同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贡献。从第一类地区看,花卉及其他观赏植物种植,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木本油料、果蔬、茶饮料等加工制造三个子产业指标的数值远大于其他三类地区,说明第一类地区在这三个子产业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同时也说明这三种子产业对第一类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类地区只有山东省。

从第二类地区看,茶及其他饮料作物种植,中药材种植,森林食品与油茶,中药材加工,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等五个子产业指标的数值大于其他三类地区,说明第二类地区在这五个子产业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也说明这五种子产业对第二类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这二类地区包括辽宁、福建、湖南、广东、吉林、浙江等六个省份。从第三类地区来看,只有经济林林产品釆集一个子产业指标的数值大于其他三类地区,说明第三类地区在经济林产品釆集子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也说明经济林林产品采集对该类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类地区每个子产业指标均低于其他三类地区。虽然不同类地区的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但是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和特色产业,不能完全根据该结果评价不同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评价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产业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设施、科技等基础性要素条件下,该区域内的产业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研究产业区域竞争力,一方面可以客观的分析该区域产业表现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影响产业区域竞争力因素的分析,找到提升产业区域竟争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本小节中,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分析我国不同省份林下经济产业表现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并对影响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因素进行探讨,为提升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竟争力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进行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评价,确立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基础,科学、合理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决定了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评价是否真实。近年来,不同学者对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理解角度选择了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不同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均遵循着一些特定的原则。根据现有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原则有:第一,指标宜少不宜多,易简不易繁;第二,指标应具有独立性;第三,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差异性;第四,指标数据可行性。在指标体系建立过程中,有稳定的数据来源,在处理过程中易于操作,同时评价指标含义明确,数据规范,口径一致,均对指标体系构建后分析评价具有重要影响。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产业区域竞争力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设施、科技等基础性要素条件下,该区域内的产业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基于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产业区域竞争力的现有研究,本研究将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了六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分别为资源禀赋要素、市场需求要素、劳动力投入要素、资本投资要素、管理要素、产业化水平要素。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细分为13个二级指标,分别为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林下产品产量、花卉种植面积、旅游人数、农村人口、林业产业发展投资、林业系统单位、林业系统在岗职工、林下经济产值、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产值比重、林下经济占地方生产产值比重。

(1)自然资源禀赋要素:包括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造林面积,林下经济是里利用林下空间的一种森林经营形式,因此选择以上三个指标来反映各个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禀赋,森林面积反映了一个地区森林资源规模的大小,进而反映林下经济发展空间的大小;森林覆盖率反映了一个地区资源的丰富程度,进而反映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占地区面积的比例;造林面积反映了一个地区森林空间的一个变化趋势和程度,进而反映林下经济发展空间的变化趋势和程度。

(2)市场需求要素:包括林下产品产量、花卉种植面积、旅游人数,这三个指标反映了林下经济经营产品的市场需求,其中林下产品产量包括林产饮料产品产量(毛茶、咖啡、其他林产饮料产品),林产调料产品产量(花椒、八角、桂皮、其他林产调料产品),森林食品产量(竹笋干、食用菌、山野菜、其他森林食品),木本药材产量(杜仲、黄柏、厚朴、枸杞、山茱萸、其他木本药材),木本油料(油菜籽、橄榄油、文冠果、油用牡丹籽、其他木本油料),林产工业原料(生漆、桐油籽、五倍籽、棕片、松脂、紫胶原胶、其他林产工业原料),油茶籽产量;旅游人数是指各地区林业旅游的人次。

(3)劳动力投入要素:劳动力投入要素包括农村人口,劳动力投入要素是产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当前的统计资料中缺少林下经济劳动力投入相关统计数据,此外,林下经济这种经营形式主要存在于农村,因此,选择农村人口作为林下经济劳动力投入要素的指标。

(4)资本投资要素:资本投资要素包括林业产业发展投资,林业产业发展投资主要包括工业原料林投资、特色经济林投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投资、花卉产业发展投资、其他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投资。

(5)政府管理要素:政府管理要素包括林业系统单位数、林业系统在岗职工数,政府管理对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林业系统单位数量和职工的多少也能够体现地方对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林业系统单位数包括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釆集单位数量、花卉及其他观赏植物单位数量、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和利用单位数量,林业系统在岗职工数包括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单位在岗职工数量、花卉及其他观赏植物单位在岗职工数量、陆生野生动物繁育和利用单位在岗职工数量。

(6)产业化水平要素:产业化水平要素包括林下经济总产值、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产值比重、林下经济占地方生产产值比重。林下经济总产值指标反映了各个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总量规模,林下经济产值占林业产值比重反映了林下经济对各地区林业产业发展中的贡献作用,林下经济占地方生产产值比重反映了林下经济对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

林下经济各地区产业竞争力差异性评价

基于《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和《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本研究中选取的13个二级指标进行降维处理,通过对降维后得到的主成分计算主成分得分,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区域性差异。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对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不同水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归类,进一步对不同区域林下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1、原始数据标准化:为排除不同指标间量纲的影响,对各地区林下经济各地区产业竞争力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2、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3个指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为避免数据间的共线性,应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3、主成分分析计算结果:首先对现有数据进行了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表明现有数据可用于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5.61%,能够解释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

通过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并排序,可以看到我国不同省份的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差异,若将我国不同省份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分为两个层次,设第一个层次包括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大于0的省份;设第二个层次包括主成分析综合得分小于0的省份。

4、聚类分析:为进一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差异,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主成分析分析的主成分综合得分,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分析中,釆用系统聚类的最短距离法,对不同地区的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进行聚类,若根据系统聚类的最短距离法,将我国31个不同省份分为七组,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林下经济产业区域竞争力由高到低分别设为第一至第七类地区。第一类地区包括湖南、四川、山东三省;第二类地区包括江西、贵州、河南三省;第三类地区包括广西、云南、广东、江苏四省;第四类地区包括福建、湖北、河北、浙江、辽宁、安徽、陕西七省;第五类地区包括重庆、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五省;第六类地区包括海南、甘肃、北京、宁夏、山而石省第七类地区包括天津、西藏、青海、上海四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sp/pgsp/22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