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闯过高考,又一批新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在这里,他们将面对与高中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学习环境,将拥有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舞台、更宽的视野,也将遇到从前生活中未曾有过的烦恼与困惑。 大学第一步,该如何迈好?大学怎样读,才能不负自己不负韶华?本报今起推出《迈好大学第一步》专栏,通过问卷调研等形式全方位梳理大学新生在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时的担心、困惑、不安或是忧虑,从学业发展、人际交往、心理调适、生涯规划等角度,邀请新生班主任、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学长学姐以及宿管老师们答疑解惑,为大一新生提供最具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大学生活攻略”。 在大学校园,拿什么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成为不少大一新生心里的问号。 “大学新生,想问你几个问题”,近日,光明日报教育部·光明微教育向大一新生发起线上调查和问题征集。关心专业学习、担心宿舍关系、憧憬校园恋爱……一个个留言,充满了年轻的韵律,也写满了选择的焦虑。 我们约请新生班主任、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宿管老师和学长聊聊他们眼中的大学第一年,告诉你美好而充实的大学生活究竟什么样。 新生班主任说:遇到问题别憋着,学会问学会打听 “大学是一个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问题。具体到大一这一年,主要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的调适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师于超已经是第三次担任新生班主任了。在他看来,调适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个大学以什么样的姿态度过。“比如说学习上,大学更需要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有一些孩子比较习惯于被管着被督着,如果再内向一些、不太愿意交流,就会很茫然、陷入懈怠情绪中。大学课程一环扣一环,后续再想发力,难度比较大。”于超说。 于超坦言,大一本身就是不断试错、调适的过程,要树立“遇到问题不可怕”的心态:“从学校到学院、专业、班主任、辅导员,从对个人学业上、经济上的帮助,再到心理方面的疏导,都有着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同学们出现问题不要憋着,也不要哭着跟爸妈打电话,而是要想办法找到合理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人。” “踏入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的社会,是一个“织网”的过程,学会织学习的网、人际关系的网。”对于如何找到正确的人,于超给出两点建议,“要学会问、学会打听。一是同学们都愿意跟同龄人交流,要多找几个同龄人、多听几个人的意见,生活轨迹不只是一种,要学会甄别、选择适合自己的意见。二是不要只问同龄人,还要找到对口的负责人员,比如专业课老师、辅导员、班主任,他们的经验更多,可能看问题透彻一点,也会给出不同角度的建议”。 专业课老师说:规划好每一天的生活,尽一切可能纵深探索 该怎么合理选课、如何适应专业学习、挂科了怎么办……新生的困惑中,很大一部分集中在专业学习上。 “大学生活精彩纷呈,但学业专业仍是绝大多数同学未来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大家要规划好每一天的生活。”天津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实验中心副主任王嫄建议,在专业学习上,新生们应建立由“广”到“精”,由“横向”到“纵向”的概念,“对于学业和兴趣,要尽一切可能地纵深探索、学精学细、做真做实。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深入,可以从参加和备战重要的学科竞赛开始、可以从进入导师实验室打杂开始、可以从积极参与所有学术报告与报告人交流开始、可以从去图书馆把专业课相关书籍读三遍以上开始、可以从向每一位任课老师请教自己感兴趣或听不懂的知识点开始,甚至可以从与一位学霸的交流沟通开始。” “对于生涯长远规划,要开阔眼界,结合社会实践、学业学习、广泛阅读、学生活动等多元生动实践,逐渐找到与个人兴趣契合、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交汇点,以此为基础,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动态优化生涯规划。”王嫄说。 辅导员说: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能力是大学必修课 高考失利了,没有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现在学的专业是被调剂的,我并不喜欢;很担心开学后新的环境,不知该如何和大家相处……问题征集过程中,“挫败感”成为一些新生挥之不去的阴霾情绪。 “不管你即将进入的是否是你理想中的学校或专业,只要进入校园,就要忘掉曾经的自己,重新开始。”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辅导员李玚建议,“大学和中学有很大差异,第一次学习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第一次离开父母温暖怀抱过集体生活,对大家来说都是一种挑战,希望同学们不要沉浸在过去的成功或失败情绪中,尽快适应新环境。” 在李玚看来,自主学习,独立生活非常重要:“大学并不像同学们想的那样轻松,面对厚厚的课本、看不懂的专业名词、快速的授课进度,大家可能会产生些许挫败感。这是大多数同学都会遇到的问题,请不要担心,在大学里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是大家的必修课。越优秀的人越努力,越努力越幸运,希望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始终都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他还希望同学们能学会理解,懂得宽容:“大学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性格和家庭背景都不相同。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希望大家能换位思考,做到三思而后行,有任何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可以联系自己的辅导员。对你们来说,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样很重要。” 宿管老师说:学会利用学校资源,积极融入校园生活 大学生活很重要的一个场景是“宿舍”。在这里,新生们会遇到要相处四年的室友,将面临新的生活环境,也可能遇到未曾想过的生活摩擦。 “从高中走向大学,全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会让不少新同学有一个不断适应、调适的过程。”在清华大学学生社区中心学生公寓区事务科副科长谢晨看来,除了学业挑战外,大一新生们在生活和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在生活上,除了部分有住校经验的新生外,很多新生在独立生活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宿舍卫生如何打扫、个人衣物怎么洗,都需要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新生还会遇到水土不服、饮食不习惯等问题。而在社会交往方面,大学会遇到新的老师、同学,还有要朝夕相伴四年的室友,如何建立亲密的社会关系,也是新生们需要面对的。” 如何提升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快速融入大学生活? 谢晨给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快速熟悉。每年在入校前,很多学校都会给新生发放生活指南,并在学校相关
|